## 当代码成为白大褂:汕头无接触医疗平台诞生记
去年冬天,汕头某三甲医院门诊部出现戏剧性一幕:穿着睡衣的患者在手机上点点划划,5分钟完成挂号缴费;穿着防护服的开发工程师蹲在走廊调试设备,键盘声与消毒水味道奇妙交融——这是汕头首个无接触医疗服务平台上线的真实场景。
一、凌晨三点的「战疫代码」
开发组长李明(化名)的电脑至今保存着2022年3月17日的代码提交记录:「凌晨3:22,完成分时预约算法优化」。这个由12人组成的「杂牌军」里,有刚毕业的全栈工程师,有从互联网公司跳槽来的产品经理,还有医院信息科借调的老程序员。
「我们管这叫『三无团队』」李明笑着回忆,「无预算、无经验、无退路」。当时汕头突发疫情,医院要求两周内上线全流程无接触系统。团队用最「土」的办法攻坚:把门诊流程画满整面白板,护士长拿着马克笔在旁边标注「这里患者会转圈圈」「这里老人容易卡住」。
二、那些教科书没写的坑
- 「刷脸比相亲还难」:老年人对着手机前置摄像头总是不自觉后退,团队最终引入「语音距离引导」技术,系统会像哄孩子般提示:「阿伯,再靠近一点点啦」
- 「健康码会『说谎』:发现某些手机截图能骗过系统后,工程师们连夜开发出动态像素检测技术,现在护士站电脑能看到实时更新的「活码」标识
- 「药单像天书」:把「盐酸二甲双胍片0.5g*20片」自动转换成「大白片每天两粒」,这个看似简单的需求让自然语言处理模块迭代了7个版本
三、藏在代码里的汕头智慧
- 潮汕话语音包:系统能听懂「吕爱看咩科」(你要看什么科)这样的方言输入
- 台风模式:遇到极端天气自动推送「医生出诊变更提醒」
- 侨乡特色:为境外用户专门优化护照识别模块,支持港澳回乡证、台胞证等
四、从应急到常态的技术思考
平台上线半年后,意外发现60岁以上用户占比从7%升至23%。技术团队没有止步于疫情防控,最近正在试验「AI预问诊」功能,通过多轮对话自动生成病史概要。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系统会刻意模仿潮汕医生常用的「最近有吃咸腥吗?」这样的地方性问诊习惯。
「好的医疗科技应该像工夫茶,看着朴实,入口才知道讲究。」项目牵头人陈主任这句话,或许是对这支「非典型」技术团队最好的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