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一支键盘上的"医疗队"
2020年那个特殊的春天,武汉某三甲医院信息科主任老李盯着门诊大厅的监控画面,手指在键盘上无意识地敲击着。排队挂号的人群像压缩饼干般挤在一起,每个人脸上都戴着口罩,但眼神里的不安藏不住——"这样不行,得让患者少接触"。这个念头成了武汉首批医院无接触服务平台的起点。
需求比代码更复杂
开发组最初只有7个人:3个后端开发、2个前端、1个产品经理,外加老李这个"医疗需求翻译官"。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不是技术,而是如何把"减少接触"这个模糊概念拆解成具体功能。
"就像做手术前的方案讨论",主程小王回忆道,"我们画了完整的就医动线图:从扫码进院到取药离院,共17个接触点。最后决定先砍掉最危险的三个——挂号窗口、缴费窗口和检查报告打印机。"
技术选型的"急诊思维"
时间不等人,团队选择了最务实的方案:
- 用微信小程序作入口(用户不用装新APP)
- 对接原有HIS系统(避免数据孤岛)
- 开发电子凭证系统(替代纸质单据)
"这就像急诊用药,不求最新颖,但求最稳妥",负责架构的小张说。他们甚至给打印机开发了"声波取件"功能——患者手机播放特定频率声波,打印机自动吐报告,全程不用触屏。
上线那天的"系统高烧"
首日上线就迎来流量洪峰。早上8点,并发请求直接冲垮了负载均衡,小程序卡得像老式拨号上网。团队紧急启动"熔断方案":
- 临时启用云端弹性扩容
- 把预约功能拆分成独立微服务
- 给老年患者保留电话预约通道
"那天我们喝了27杯咖啡",测试工程师小林笑着比划,"但看到护士站不再人挤人,值了。"
那些意想不到的"并发症"
- 有患者以为"无接触"是无人医院,到了大门不敢进
- 老年用户总忘记点击"确认就诊",导致号源浪费
- 医生习惯手写病历,电子签名总被系统拒识
团队不得不在每个环节加入"防呆设计":自动播报操作指引的智能语音、带放大镜功能的界面、能识别医生潦草签名的AI模块。
数据背后的温度
平台运行半年后,一组数据特别亮眼:
- 门诊交叉感染率下降62%
- 平均就诊时间缩短38分钟
- 80岁以上老人使用率增长210%(因新增了子女代预约功能)
但最让团队触动的是护士长的反馈:"现在能看清每个患者的全脸了,以前只能看见口罩上面的眼睛。"
代码之外的故事
疫情期间,有个程序员在封控小区里远程联调。某天调试到凌晨三点,突然收到邻居的微信:"能帮我母亲挂个明天的号吗?"他这才发现,自己写的代码正在帮助一墙之隔的人。
未来不是无接触,而是更人性
现在的平台已进化到3.0版本:
- 用室内导航技术实现"就医绿波带"(自动规划最少人流的路线)
- 检查报告生成时自动打马赛克(保护隐私)
- 取药窗口的机械臂会按药品易碎程度调整抓取力度
"技术终归是工具",老李在项目总结会上说,"我们不是在消灭接触,而是在重建更有安全感的连接。"